中国经济观察网: 新闻频道 > 历史 > 正文

由诸葛亮《诫子书》联想到古代历史名人的家教故事

分类: 历史

2022-06-19

      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三国时蜀汉宰相。但是这个名人的出生地,至今还未尘埃落定。我们山西临猗县孙吉镇天兴村一带的老百姓,千百年来讲着诸葛亮生于河东天兴村的动人故事;一千多年以来,每年两次纪念先贤诸葛亮古庙会盛况空前延续至今;据说他的嫡孙诸葛京,归宗认祖落户到天兴村为纪念爷爷诸葛亮还承建了武侯庙建筑群(遗憾的是武侯庙建筑群上世纪五十年代损毁殆尽,现仅存一片废墟——笔者);近年来临猗县诸葛亮文化研究会还搜集整理出一套关于诸葛亮生于天兴村的史料,明朝版的《荣河县志》就明确告诉人们,诸葛亮生于天兴村(这方面的不同版本的资料不少,笔者仅举此一例);山西运城市,在黄河之东,故此地又称“河东”,运城市又地处古崤山以东(一说“华山以东”),故此地又称“山东”,于是,诸葛亮生于“山东”的说法,就有了不同的见解。古河东天兴村在“三国”时,也在“山东”区域,所以“诸葛亮生于古河东荣河县天兴村”,或称“诸葛亮生于山东荣河县天兴村”也不无道理!诸葛亮出生地招致“百家争鸣”,目的只有一个,无非都“引经据典”想把“亮”的生地落到实处。这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绝非诸葛亮一人,就连孔圣人出生于哪一年,尚无统一认识,著名的历史人物华胥、伏羲、扁鹊、介子推、司马迁等的出生地尚有争议,那就见怪不怪了!我如此这般啰嗦了一通,其用意是把诸葛亮作为古河东历史名人请“出场”,和其他历史人物一样,载入“河东名人馆”。河东文化发达,名人辈出,诸葛亮即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头上的桂冠多多,三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智慧化身等等。国家要兴盛,家庭要兴旺,对子女、对青年一代的教育训诫至关重要,我们今天只从这方面说起,因此,诸葛亮的千古名篇《诫子书》,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回望,它仍就熠熠生辉。现在把《诫子书》的原文援引如下。

《與兄瑾言子瞻书》:“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復何及!”《诫子书》,其宗旨是诸葛亮对时年八岁儿子诸葛瞻进行“理想”教育。他担心儿子瞻将来“不为重器”,没有大出息大作为,因此,他写了《诫子书》来劝勉规范儿子的“行为”,唯此才能有大的作为。他从立德修身入手,又从静心致学学以广才层面论述学习的必要,希望儿子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后来,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三十七岁为兴复蜀汉以身殉国,连同瞻的十九岁的儿子诸葛尚也血洒疆场,他们没有辜负先辈诸葛亮的教诲终成“大器”!笔者认为此篇绝佳的育人“教材”,应该代代相传,它与新时代的理想教育、立德树人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一脉相承的,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读着诸葛亮的《诫子书》我便联想到几位河东历史名人教育子女故事,进一步阐述教育下一代的重要性。

       河东闻喜县裴柏村裴氏家族大家都听说过。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特别是自东汉到唐朝八百年内,将相辈出,仕宦如林,独领风骚。据统计,裴氏家族中曾出任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尚书55人,中书侍郎14人,侍郎44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七品以上官职者达3000余人,正史立传者有600余人,成为历史上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个现象与其育家风、重品德密不可分。        《裴氏家训》《裴氏家戒》,注重以德为先,注重精神传承,有如诸葛亮《诫子书》那样,培养出了独特的家族文化和家风文明。《裴氏家训》要求子弟“立志清远、自强不息,有民胞物之量、内圣外王之志、忧国忧民之心。”把家庭教育家庭文明建设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理家和治国统一起来,这是非常可贵之处。《河东裴氏家训》强调:“推诚为应物之先、强学为立身之本、节俭为持家之基、清廉为从政之道”。我们认真体味其中的价值内涵,领悟到习总书记一再强调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裴氏家族为官之道、高深莫测的大道理暂且不论,下面讲几则做人的故事以供借鉴。裴侠曾是北朝时一位“躬履俭素,爱人如子”的好官,笔者今天仅讲他的爱人如子还表现在对家人的严格要求事例。他曾经写过《贞侯潜传》一书,书中记载裴侠的九世祖裴潜,在魏晋做了个清廉公正的好官,死后追封太常,谥号“贞侯”。作者希望裴氏的后生们能够向前辈中裴潜这样的好人物学习。但是,裴侠的两个堂弟见到《贞侯潜传》书后,却笑着说:“人生仕进,须身名并裕,清苦若此,意欲何为?”对裴侠清贫为官表示不理解。裴侠耐心对他们说:“我要告诉你们的是‘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我们是大户官宦人家,享受朝廷优渥俸禄,之所以如此,因为我们保持着清廉为官、爱民如子的好传统。我们活着为朝廷所重用,死后也留名史册。我(裴侠)是个平庸的人,却得到朝廷重用,享受着我认为不该享受的许多生活待遇,但我仍要坚持过那怕被人们认为是穷困的日子,这并不是为自己获得好名声,而是害怕对不住朝廷,辱没裴氏祖先的好名声。我把祖先为官为人好的做法编撰成书给你们,就是希望以祖先为榜样,没有想到还被你们嗤笑?你们现在该知道我的用心了吧?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大意)两个堂弟听后连连称是,深表惭愧!

        裴氏家族有个叫裴宽的人,自幼受严明祖训和敦厚家风的熏陶,以清正廉明、刚直不阿而留名青史。这里,笔者只讲裴寬拒腐不沾深埋“鹿肉”而保持裴家门风的故事。裴寬入仕之初,有人找裴寬办事,以鹿肉为礼相赠,送礼者知裴寬不会收礼,就悄然无声地把鹿肉放在门口走了。裴寬发现后,无处退礼,便把鹿肉埋了。后来,当地刺史知道了这件事,问裴宽为何如此,裴寬说:“我不能因此污损我家门风。”刺史听后非常叹服,引荐裴寬为按察判官,并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他。

       再讲一个“裴度还玉带”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版本较多,但情节大同小异。裴度年轻时,瘦小干枯,相貌不佳,还屡考不中,他很沮丧。他未做官时,家境贫困只得寄居寺庙里。有一天他游览香山寺,看见一女子把包袱放在栏杆上,進寺庙去祈祷很长时间才离去,却忘记带走包袱。裴度看见后,把包袱收起来,站在原地等候。可是,等来等去,等到日落西山,不见那女子来,他只好把包袱带了回去。第二天早晨,裴度就带着包袱来到老地方,看到那女子气喘吁吁急着跑来,裴度就问她出了什么事,那女子说:“我父亲含冤入獄,昨天求得贵人给我两条玉带放在包袱里,打算用来救父亲,不幸遗失,我父亲命不保矣。”裴度一听,忙把玉带还给了她。女子哭着拜谢,请裴度留下一条玉带以示谢意,裴度头也不回地走了。裴度后来做了宰相,位極人臣。

         裴度还带的故事,虽然極具戏剧性,但它告诉世人,多做善事,不仅积德,或许还能带来改变命运的契机。以上裴氏家族的故事,虽“小”,但意义深远。滴水映太阳,绿叶报春天。好的家风家教必然培养出忠国孝老的栋梁之材!裴氏家族兴盛八百余年可知矣。

        大家都知道,北宋著名宰相司马光也是我们河东响当当的历史名人。他跟蜀汉宰相诸葛亮一样都有一颗智慧的头脑,“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是明证。论起司马光做官和家教来,跟诸葛亮不分伯仲,不仅官都做得大做得好,其家教之风亦名垂千古载入史册。司马光一生清廉节俭,正道直行,及于家人,也曾作《训俭示康》《家范》告诫其子司马康及家人要以俭为美,以礼为先,清正自守,不可追求奢靡生活。在《训俭示康》中,司马光先写自己不喜华靡,注重节俭,言传身教,现身说法。然后举出很多正反事例,说明一个深刻道理:俭能立名,侈必自败。此家训既是诫子,亦是表白自己不与世人同流的高尚品格。司马康成年后,为人审慎俭朴,为官清廉方正,“途之人见其容止,虽不识,皆知为司马氏子也”(宋史.司马康传)。这都是司马光身体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见,勤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亦是为官从政者的优良品质。司马光的《家范》中强调礼乐教子,诗书传家。所以他主張“胎教”,认为“古者妇人任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艺博通矣。”此理,现在也不乏借鉴意义。《训俭示康》承继《家范》“遗德不遗财”的家训理念。重点阐述“俭以养德”的思想。司马光和诸葛亮虽不同朝代,但两个伟大的历史名人却思接千载,文脉相通,都把“俭以养德”写入自己的教子家训里,难道这不是两位河东先贤的灵光返照吗!所以,他们都认为“为儿孙积钱财,不如给后代留功德”“福禄不要全占尽,留下一些给儿孙”,还强调要广施财物,积德行善。“欲治国,必先齐其家”,故家训不可忽也!

       下面,就明朝几位历史名人的家训故事也作以简介。明代贤臣趙载也是名垂青史清官,凡清官,必有艰苦朴素的家风。诸葛亮如此,司马光如此,裴氏家族走出的官员亦如此。明朝官员趙载岂能不如此!垣曲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趙家祠堂的族谱中的“十二要”就是趙载族人为勉励所有赵氏子孙的“家训”:“治家要勤,持家要俭;责己要严,居心要正;处事要和,事亲要孝;接物要诚,待人要敬;出言要慎,励行要恭;为人要义,道德要行”以及祖训“敦孝悌,睦宗族;力本业,慎交友;和兄弟,训子弟;尚勤俭,戒争讼;遵法律,禁非为”。这虽是血缘之亲,天然的团结,但也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要一代代传承下去。

       明朝绛州藉官员陶琰也是一位清廉为官,严以教子的历史名人。他任官数十年,儿孙难以团聚,常以书信教诲子孙,后人将这些书信编为《诫子书》。这不,又让我们想起蜀汉宰相河东历史名人诸葛亮了吗?陶琰后人为教育自己子女,不承想是借鉴了诸葛亮《诫子书》名分,以引起族人的关注并激发展阅的兴趣,您不认为有这样的因素吗?反正我认为有。趙琰在信中,不,《诫子书》里教育子女“圣贤教人,穷理正心,非为求取功名,只是要做人做个好人,做官做个好官。……”他给儿子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经验:“我无他能,只是做官不爱钱……”“我(做官以来)无客不曾买肉,非为肉为不美而不食也……”陶琰,无客不食肉,可见其生活俭朴。这段话告诫人们反贪防腐,必须从严把 食欲和物欲关做起,这就叫防微杜渐!

        明朝有个乔应甲,是著名的中华第一联圣。他是现在临猗县张嵩村人氏。他为官清廉,不愿同腐败官场同流故辞官归隐创作联语为业,以醒世人。其中不乏为自已,为后人总结的警世格言。现在摘录几则,作为处世之座右铭以启后人。

德胜千祥非妄语;仁除百祸要留心。

       处己让一分是福;待人退一步为高。

       莫把初心改;当思未路难。

       常存事后悔悟心;可破临时痴迷路。

       宁交君子培善根;勿交小人增恶趣。

       有容德乃大;无欲心常闲。

       不见苦为乐;哪知淡是甘。

       乔阁老以上警句,明白如话,教导深刻,不必赘言,就此搁笔。

        笔者认为我国历朝各代家教家训不计其数,仅从中採撷几朵“奇葩”,意在激励人们更加重视家庭文明建设,打牢社会发展进步的根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教育子女的第一课堂,此话当真!

        二0二二年三月十八日下午草就运城学院1201宅

来源:中国民生网

责编:果果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精彩图文

新闻排行

相关推荐

精彩图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