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观察网: 新闻频道 > 旅游 > 正文

古建焕颜 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分类: 旅游

2022-07-18

最近五年,北京市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指引,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创新开展文物腾退保护与活化利用……千年古都焕发新光彩,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先农坛还原历史景观

盛夏,先农坛耤田内一片新绿,水稻、黍子、谷子、高粱、大豆的幼苗长势喜人,一旁的空地上,晾晒着金色的麦粒。2019年这片古代帝王耕种过的“一亩三分地”恢复以来,先农坛的每个时节都是一幅生机勃勃的“农忙图”。

“今年,我们首次尝试同时种植五种农作物,中间就是水稻的秧苗……”站在耤田前,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化身讲解员,带着观众辨识五谷,感受古今。

沿着耤田前的观耕台向北,具服殿北侧、西侧的空地上,一片旱稻已长高。“现在这里是实验田,我们想试一试,历史上仲春时节耕种的是哪种稻。”薛俭说,这片空地曾坐落着博物馆的办公用房,为了恢复先农坛内古建的历史风貌,打通明清时期皇帝到坛内祭祀耕种的路线,去年底,该馆腾退拆除了1200平方米的办公建筑。如今,从太岁殿、先农神坛一路走到具服殿,再到观耕台、耤田,观众也能抚今追昔,亲身体验古代帝王祭祀、更衣、耕种的过程。

历史上用来储存皇家耤田所产粮食的神仓,也将亮出真容。薛俭介绍,为了更好地保护和阐释神仓的文化内涵,原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迁出先农坛,腾退神仓院落,目前院内古建筑正在进行修缮。“预计明年,我们将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打造一座‘种子博物馆’,从古老的种子标本到我国农作物研究的新成果,都将在这里展示,向公众讲述中国农耕文化。”

随着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先农坛区域的古建筑腾退和周边环境整治不断推进。目前,近20万平方米的空间已写进先农坛的保护规划,先农坛内坛有望整体展示,“未来三至五年,我们还将逐步开放先农坛外坛的先农门等更多区域。”薛俭说。

正阳门留住“活态文化”

自先农坛沿中轴线向北不到3公里,正阳门箭楼和城楼,一南一北,相望而立。

历时一年修缮,正阳门箭楼焕颜亮相: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箭窗上的白色华盖,室内的红色木构件油饰……修缮中,按照最小干预的原则,每一处都坚持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站在箭楼上,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关战修指着灰色的城砖,细细解读:“这些砖很多都有600年的历史,部分已经‘酥’了,但是只要经过测定不存在安全问题,这次就都把它们保留下来。”

此次修缮,文物工作者还加大了历史信息的研究和整理力度,“在修缮中发现的一些新信息,我们都一一记录,也是为中轴线申遗保留历史档案。”在关战修看来,中轴线申遗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去年,正阳桥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明代遗存镇水兽,这一发现有助于了解正阳桥的地理方位,正阳门箭楼未来的开放规划中也融入了寻找镇水兽、重走正阳桥等元素,“我们希望通过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向世界讲好中轴线故事。”未来,以箭楼开放为契机,前门步行街北端将打造具有古都特色的中高端文旅融合示范区,为活化中轴线遗产价值、复兴前门商圈、带动区域内文旅项目发展做出尝试。

与箭楼一街之隔,正阳门城楼即将启动修缮。关战修透露了这次修缮的一个亮点:城楼的彩绘将根据历史记载的信息,采用“金线小点金”的规格进行重绘,相当于为城楼“正名”,“这比现在墨线大点金彩绘的规格又提高了,让城楼恢复最原本的样貌。”

在正阳门,文化遗产不仅有固态的,还有活态的。

正阳门城楼是北京雨燕重要的栖息地,每年4月初,它们来到北京,在城楼屋檐的缝隙中筑巢繁衍,每年7、8月份飞往南非。“为了保护雨燕,我们特意将原定6月初开工的城楼木结构修缮工程延后,等它们飞走了再开工。”关战修说,雨燕是古都北京一道自然与人文兼具的景观,一个特殊的文化、生态符号。

万寿寺揭开面纱显芳华

大运河北京段上游,一颗明珠即将揭开面纱。

经历近五年的整体保护修缮,素有“京西小故宫”美誉的万寿寺预计今年10月重新开放。从2017年闭馆至今,万寿寺内80%的古建筑、大雄宝殿内22尊佛像以及山门壁画,全部进行保护性修缮,修缮面积约10670平方米。

一度在万寿寺内“沉睡”的古建筑将焕发生机。作为北京艺术博物馆所在地,万寿寺中路的大部分古建及东路的方丈院将布置为11个展厅,展出5个基本陈列。

万寿寺东路,一处宽敞的院落,围墙上寿桃形的什锦窗,屋檐上贴金箔的彩画,雨后微微泛着青苔的地面……这里是方丈院,很难想象,修缮前曾是大杂院。艺博馆长王丹指着院内的一条长廊说:“以前,这里都是居民私搭乱建的房子,这片登记住户只有22户的区域里,实际住着约200人,建筑垃圾堆积成山。”如今,经过腾退、整治、修缮,恢复历史原貌的方丈院开放后将迎来“首秀”,这里将作为家具馆,展出48件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家具。这批家具也是首次展出,包括清代皇室大型的硬木雕花穿衣镜等。

一座座精致的古建筑,串连万寿寺中路各进院落。经过修缮,中路最南端,难得一见的山门券顶壁画亮出来了,“壁画中,蓝天与五彩祥云间,72只红色勾金线的蝙蝠,寓意‘洪福齐天’。”王丹说。

历史上作为皇室祈福场所的万寿阁,每一层空间都体现了设计者的巧思。一层展出基本陈列“吉物咏寿展”,70余件套文物是古人为祈福健康长寿的吉物;二层打造成“学者书屋”,向观众开放文博专家捐赠给艺博的历史文博领域藏书。王丹说,古建筑精巧的结构也是展品,“我们已经拆除了石膏板隔断墙,改用玻璃幕墙,使二层内所有木结构得以展现,供观众近距离感受古建筑大木结构内部。”万寿阁三层空间是“青年论坛”,将作为容纳四五十人的多功能厅,举办学术论坛、各类主题沙龙等。

大禅堂及东西配殿将作为艺博书画馆。“计划每三个月更换一期展览主题。”王丹透露,“万几余暇”是开门首展,展出馆藏皇室书画作品。之后,还将推出京派书画展、扇子展、“器藏清雅”书画中的器物展。

万寿寺鼓楼将打造成放映厅,融入大运河元素,重现“水上御道”历史风貌。围绕万寿寺中央的园林景观,艺博将创建社会教育和休闲空间,观众可以在锦绣坊里学刺绣、纺织、染色等一系列传统女工技艺,还可以到斫木堂认识榫卯结构,体验传统木工工艺。

“希望艺博开放后,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一个热门打卡点。”王丹和同事们期待着这座百年古寺尽显芳华。

来源:环球网

责编:百合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邮件或页面下方联系我们说明情况,内容由发布者注册发布,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个人、组织不得利用平台发布任何不实信息,一切法律后果都由发布者自行承担。T[telephone]}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精彩图文

新闻排行

相关推荐

精彩图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