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观察网: 新闻频道 > 财经 > 正文

“含科量”步步高 科创板“示范田”效应日渐显现

分类: 财经

2022-07-22

厚植资本沃土,精准浇灌科创新苗,三周岁的科创板“硬科技”枝繁叶茂。

  百花齐放春满园。三年间,科创板聚焦“硬科技”企业,主要服务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硬字当头”,三年间,科创板联结资本市场与技术要素市场,持续推动形成技术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引导资本投入的有效循环,营造“产学研资”共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良好生态。

  硬科技企业蔚然成林

  2019年1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准确把握科创板的定位,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

  从首批25家公司起步,科创板“硬科技”龙头持续涌现。

  以六大科创主题划分,截至今年6月末,科创板共上市147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97家高端装备公司、93家生物医药公司、39家新材料公司、31家节能环保公司和24家新能源公司。从市值角度看,科创板上市公司总市值已达5.4万亿元。中芯国际、天合光能、晶科能源、大全能源、百济神州等5家公司站上千亿市值关口。

  作为科技创新型企业聚集地,截至6月30日,共有141家科创板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分别占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的32.7%、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总数的35.7%和注册制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总数的65.6%。专精特新企业加快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有效连接产业链的“断点”、疏通“堵点”,为自主可控的国产化进程提速增效。

  “硬科技”企业蔚然成林,离不开科创板“资本活水”的浇灌。

  “科创板的正式推行,给以半导体企业为代表的科创企业开拓了良好的融资渠道。”沪硅产业执行副总裁兼董秘李炜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沪硅产业主要从事半导体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中国内地规模最大的半导体硅片制造企业之一。李炜介绍,国内半导体行业起步晚,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在技术、产能、人才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半导体制造行业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在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下,难以获得充足且成本较低的资本投入。科创板的推出,给以半导体企业为代表的科创企业开拓了良好的融资渠道。

  李炜认为,科创板激发了市场活力,使资本市场成为高科技和创新型企业的摇篮,为科技创新企业注入强大资本动能。国内的半导体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得以成长壮大,在技术、市场方面均取得了快速突破。

  海尔生物董秘黄艳莉持类似意见。她表示,科创板撬动了科创产业发展,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发展后盾。通过进入资本市场,便捷的融资渠道助力企业在研发上加大布局,灵活的股权激励可以帮助企业吸引优秀人才,攻关“卡脖子”难题,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自开板以来,截至今年6月30日,科创板企业IPO融资总金额6235亿元,占同期上海市场的58%。

  科技赋能:

  从单项冠军到产业军团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从更深层来看,科创板的意义不仅在于企业,更在于产业。”国方资本管理合伙人孙忞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科创板上市公司高度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多个面向科技前沿的硬科技领域,已汇聚一批涉及各产业链环节、多应用场景的创新企业,在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上更进一步,逐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

  截至2022年6月底,科创板集成电路领域上市公司数量达61家,占A股集成电路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上中下游全产业链覆盖,同时兼具半导体材料和设备制造等支撑环节,持续深耕创新链、完善供应链。生物医药领域上市公司总数93家,治疗领域涵盖癌症、艾滋病、乙肝、丙肝、水痘等多种疾病。此外,光伏、动力电池、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陆续登陆科创板,在面向科技前沿的多个“硬科技”领域,中芯国际、晶科能源、君实生物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者,借力资本市场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背后,离不开科创板企业科研赋能。

  2021年,科创板公司研发强度保持高位,全年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达到852.40亿元,同比增长29%,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3%。2021年底,科创板已汇聚了一支超过14万人的科研队伍,平均每家公司超过330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比例接近三成。同期,科创板公司合计新增发明专利7800余项。

  “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研发和人才始终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研发和人才引进,才能打开科技型企业进一步成长的空间。”华兴源创董秘朱辰表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只有技术创新才能带来产业的快速增长,只有持续的研发投入才有可能带来技术创新。

  记者了解到,作为联结资本市场与技术要素市场的纽带,科创板持续推动形成技术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引导资本投入的有效循环,营造产、学、研、资共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良好生态。

  在促进技术与产业双向互通方面,科创板公司前十大股东中有不少来自知名科研机构,154家公司由科研院所或知名高校的专家创立;公司上市后持续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多家公司成立院士或博士后工作站,为技术研发提供应用场景和资金支持。

  在推动国家战略与企业发展深耦合方面,近五成科创板公司以牵头方、承办人等身份参与国家重要科研专项,66家次公司牵头或参与的项目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等重大奖项。在引导产业资本有序流动方面,上市股权融资便利了PE(私募股权)和VC(风险投资)退出,缩短风险投资循环周期,实现风险资本和股票一二级市场良性互动,促使更多风险资本投入科技创新。

  一些列的举措加持,科创板促进科技、产业与资本良性循环的溢出效应和协同效应逐步显现。

  从“试验田”到“示范田”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监管。

  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科创板也曾受困于“科创属性”如何界定、“硬科技”到底是什么等发展疑惑。

  面对挑战,科创板坚守“硬科技”定位,持续健全完善科创属性评价机制,并突出重大性、针对性,严把上市审核入口关;加强持续监管,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心工作,努力做到“敢管、善管、严管、共管”,积极推动将科创板从改革探索的“试验田”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田”。

  2020年3月,证监会和上交所发布《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和《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明确了科创板定位把握标准和要求,增强了审核标准的客观性、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为便利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审核、推荐优质科创板企业上市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4月,证监会和上交所分别修订完善了上述《指引》和《暂行规定》,进一步丰富科创属性评价指标,突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加强综合研判。同时,交易所不断总结审核实践,进一步明确企业科创属性的审核问询重点、判断依据。

  此外,为把好“入口关”,科创板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理念,确保审核公开、透明、可预期,通过公开问询式审核,对发行人是否符合发行上市条件、信息披露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把关。在公开审核的同时,实施针对保荐机构的现场督导机制,压严压实中介机构的把关责任。

  通过审核问询、现场督导、自律监管等全链条监管,审核注册环节共淘汰了181家企业,整体淘汰率为28.7%,有效减少企业“带病申报,抢跑占位”。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以中芯国际、中微公司、复旦微等为代表,一批极具“含科量”的“硬科技”企业陆续登陆科创板。科创板已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地,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科创板持续监管中,始终坚守设立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的初心和使命,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高质量发展作为持续监管工作的中心。”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以风险为导向,上交所坚持预研预判、抓早抓小、从严从快,严防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传统市场乱象重演。日常监管中对于募集资金使用、对外投资、并购重组等行为重点关注,对于违法违规事项“露头就打”,防范“轻症”变“重疾”,切实保障科创板平稳运行。

  截至目前,科创板公司监管已作出纪律处分12单、监管措施79单,合计91单。涉及公司40家次、股东32家/人次,董监高及核心技术人员88人次,保荐代表人8人次。例如,针对佳华科技涉专网通信案,做出全市场首单纪律处分;针对紫晶存储违规担保和信披违规行为,第一时间做出公开谴责决定。

  康希诺首席财务官罗樨表示,随着科创板的上市,公司形成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管治架构,建立科学高效、稳定长效的决策监督机制。同时,证监会及交易所会定期举行证券市场法规培训,并及时传递最新监管政策要求,与上市公司保持紧密沟通与悉心指导,有利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更好地维护股东利益。

  一手抓防范市场乱象重演,一手抓促进公司创新发展,上交所积极推动将科创板从改革探索的“试验田”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田”。

  让更多投资者

  分享科创板红利

  走过三周年,科创板拓宽了科创企业上市融资的渠道,赋能科创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也使得投资者能够分享资本市场改革和科创企业发展的红利。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科创板交出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科创板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8,344.54亿元,同比增长36.86%;实现归母净利润948.41亿元,同比增长75.89%;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732.21亿元,同比增长73.79%。

  近九成公司营业收入增长,41家公司营收翻番;近七成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长,61家公司增幅在100%以上,最高达18倍。科创板公司全年营业收入的中位数由5.28亿元上升至7.21亿元,归母净利润的中位数由0.87亿元上升至1.09亿元。

  作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科创板公司整体维持了较强的盈利质量。2021年,科创板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合计817.26亿元,同比增长11.52%,显示出良好的变现能力和回款效率。同时,超四成公司毛利率超过50%,48家公司毛利率较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近四成公司净利率超过20%,51家公司净利率较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市场竞争力凸显。

  2022年第一季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科创板公司直面挑战、抗疫保供、稳产提效,整体经营状况良好。第一季度,共计实现营业收入2,162.86亿元,同比增长45.60%;实现归母净利润268.04亿元,同比增长62.42%。超七成公司收入同比增长,超五成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研发投入继续保持高位,第一季度合计研发投入为178.61亿元,同比增长75.93%。

  “硬科技”成色持续提升,持续向好的业绩表现,科创板获得了越来越多机构投资者、国际投资者的关注。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自然人、机构对科创板的交易占比分别为49.7%、50.3%,机构在科创板上的交易占比首次超过自然人。其中,公募基金交易占比为9%,高于主板,较2020年、2021年分别增加3.7个、0.9个百分点,公募基金成为普通投资者参与科创板投资的重要渠道,从科创板ETF来看,自然人持有占比55%、交易占比48%,远高于其他主要宽基指数ETF。

  同时,科创板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2022年6月底,科创板股票中,有58只进入沪股通标的。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科创板流通市值持仓金额超过1000亿元,占比近5%。

  中金公司研究部表示,科创板上市公司较多反映中国产业升级和产业自主的趋势,“科创”属性成色十足,对科创板中长期趋势依然维持积极看法。

  科创板公司在深耕科创主业、提升经营绩效的同时,持续通过现金分红、股份回购等方式切实回报投资者。2021年,共有322家科创板公司推出现金分红方案,占全部盈利公司家数的85%,现金分红总额达到290.44亿元。其中,236家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中国通号等64家公司现金分红超过1亿元。同时,股份回购力度进一步加大,2021年以来已有41家公司发布股份回购方案,涉及金额合计38.82亿元。

  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上交所将持续完善科创板指数体系,不断扩大科创板指数体系的覆盖面,有效形成科创行业主题指数体系的聚集效应,巩固了科创板指数体系的市场影响力,通过指数化投资倡导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性投资理念,助力科创板行稳致远。(记者 朱凯 吴少龙)


来源:新华网

责编:茉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邮件或页面下方联系我们说明情况,内容由发布者注册发布,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个人、组织不得利用平台发布任何不实信息,一切法律后果都由发布者自行承担。T[telephone]}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精彩图文

新闻排行

相关推荐

精彩图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