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观察网: 新闻频道 > 历史 > 正文

旧书摊上挖历史

分类: 历史

2022-08-01

《老画报里的婚恋故事》是周利成多年研究老画报的又一成果,本报记者就为什么研究老画报、为什么要以婚恋为主题写作等问题专访了作者。作者做了书面回答。

新华社资料图

2000年初,我在旧书摊上见到10期《北洋画报》,当时正在写第一本书,需要一些配图,便以200元买了下来。画报印刷之精美、图片之清晰、排版之新颖深深地吸引了我,更吸引我的还是画报的内容。此前,我接触的资料都是档案、文献和报纸,多是正面记叙大事件、大人物,是一板一眼的官样文章。而画报记录的则是大事件背后的小故事,大人物背后的小轶闻,极具故事性、趣味性。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和完善,它让历史更加全面、具体、立体、鲜活、生动、形象。两者有机地结合,还原了完整的中国近代历史。如果把档案、文献、报纸比作一个人的骨干,那么画报则是一个人的血肉。从此,我便喜欢上了画报,全力开始搜集画报,那时每个周六都要到天津的旧书市场去淘宝,隔周就到北京的潘家园、报国寺、琉璃厂等逛逛,出差到一地也都要打听旧书市场,抽时间去看看。

到2010年,十年的时间,我已经收集了120余种老画报,也就在这一年开始研究老画报,2011年出版了第一批研究成果“中国老画报系列丛书”——《北京老画报》《天津老画报》《上海老画报》,畅销一时,同时也让老画报收藏热了起来,老画报的价值飞涨,我一个工薪阶层已经买不起了。此后,我就开始到天津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山图书馆等全国各大图书馆查阅、扫描老画报,截止到现在已经收集清末、民国时期的老画报近1000种、20余万页,利用这一富矿资源,出版了多本专著。

休息时,我常拿出收藏的画报把玩欣赏,画报的封面或头版上很多的新娘婚纱照让我眼前一亮,在我的印象里,民国时期人们结婚,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坐花轿、入洞房的,这些与当今别无二致的婚纱照颠覆了我的旧有的看法。于是,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开始研究穿婚纱照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新郎是些什么人,他们的婚礼又是怎样的,等等。有数据显示,读者对人的命运转折甚是感兴趣,而一个人的婚姻就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特别是民国时期女性多有从一而终的传统观念,她们的婚姻几乎决定一生的命运走向。于是,写一本民国婚礼的书的想法油然而生。后来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又发现了许多五花八门的征婚广告和订婚、离婚启事,最后就扩展成征婚、订婚、结婚、离婚、情殇这五个板块,较为完整地展现出旧中国婚恋的全过程,从而为读者打开了管窥民国社会的一个独特窗口。于是就有《老画报里的婚恋故事》这本书。

书中的每个故事不是简单利用一期画报中的某份资料,而是集合了多种画报的多种资料,比如《徐卓呆与孙漱石的儿女婚姻纠纷》一文,我最先发现这段故事是在《上海画报》中,但文字记载极为简单,只是举行婚礼时的一小段文字,但提及了女方家长不同意并且没有出现在婚礼现场。这就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又开始查阅当年的报纸,在《申报》的广告栏里找到了双方家长你来我往的唇枪舌剑,以及一对新人发表的声明等等,在这些充满火药味的文字中,我终于梳理出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充分展现了两代人在婚姻观念上激烈碰撞,年轻一代最终冲破了封建桎梏,如愿以偿地举行了中国的第一场水上婚礼。

在写《溥仪、文绣离婚真相》后,我就觉得既然史称“妃子革命”,那么一定要在社会上发生较大的社会影响,但是在画报中没有明显的例证,于是,我就查阅当时天津的《大公报》《益世报》和天津市档案馆的法院档案,终于找到了在1932年、1933年很多婚姻不幸的女性,在文绣成功离婚后,勇敢地走出家庭、走上法庭,主动提出离婚,在华北地区掀起了一股离婚潮。

有学者评价我这本书展现了民国婚恋的所有细节,实际上是不够准确的。我这本书尽管有中下层男女的婚恋故事,但更多的是军政、文化、艺术等领域的社会精英的婚恋故事,那些普通百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坐花轿、入洞房的婚恋仍属大多数,只不过那些故事太普通了,就连很接地气的画报也没能记载。这其中最令我动容的就是危文绣、舞女贺蝶、越剧名伶筱丹桂的故事,一方面同情和悲愤她们的不幸,一方面钦佩和赞赏她们为命运、为自由、为男女平等、为婚姻自由的抗争。虽然因为时代的局限,书中多数的女性均以悲剧收场,但正是有了她们的拼死抗争和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人们才开始觉醒,国家才得以进步,国家才会发展,文明之光才会照亮后人。

资讯来源:京报网

责任编辑:百合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邮件或页面下方联系我们说明情况,内容由发布者注册发布,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个人、组织不得利用平台发布任何不实信息,一切法律后果都由发布者自行承担。T[telephone]}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精彩图文

新闻排行

相关推荐

精彩图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