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观察网: 新闻频道 > 科技 > 正文

《独行月球》中没说的都在这里了

分类: 科技

2022-08-16

 月球的确有一定概率能帮助地球“挡灾”,但如果是大量、高速的天体,除非直接撞到月球上,否则靠月球引力捕获的数量十分有限。

陈征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

影片《独行月球》上映半个多月,讨论热度不减反增。在电影中,“月盾计划”失败,小行星π即将毁灭地球,被遗忘在月球的主人公独孤月,改变了重返地球的计划,独自扛着“宇宙之锤”炸毁小行星……

该片把喜剧放置于浩瀚宇宙的舞台,邀请了多位航天领域的专家担任科学顾问,喜剧之上,“科”味十足。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行星才能毁灭地球?“月盾计划”是否可行?陨星碎片被地球引力捕获后,为何形成了星环?

10千米级天体撞地可致“绝世天劫”

多大的小行星才能毁灭地球?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定义“毁灭地球”。

“如果仅是毁灭地球表面的生态圈,或者仅是让人类无法生存的话,很小的小行星就能做到。”陈征表示,按照目前科学家的估算,约6600万年前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直径不过10千米左右。事实上,那次撞击形成了直径约180千米的陨石坑,撞击引起的热辐射和溅射物引发了全球森林大火,改变了地球的气候环境,才最终导致了全球70%的物种灭绝。

小行星撞击地球是随机事件,科学家只能大致估计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的发生频率。从统计意义的角度,平均每年大概有一颗直径为5米级的小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每10年有一颗直径10米级的小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每100年有一颗直径20米级的小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每1000年有一颗直径50米级的小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每几十万年有一颗直径1千米级的小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

“几米到数百米级的小天体不会改变地球气候,直径1千米的小天体撞击还不会导致大灭绝事件,但直径超过10千米的天体,带来的损失则是人类社会无法承受的,而这在地球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止一次。”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魏科表示。

值得庆幸的是,在未来几百年内,地球没有面临“绝世天劫”的风险。小行星防御专家、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李明涛告诉记者,直径10千米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一般“亿”年一遇,像恐龙在灭绝之前,就“统治”了地球约1.6亿年,“绝大部分这种级别的小行星,人类已经掌握了其准确的运行轨道。”李明涛说。

可如果“毁灭地球”,指的是把整个地球轰碎,那需要的小行星体量就大得多了。陈征表示,目前许多科学家倾向于认为月球是地球早期被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忒伊亚”以一定角度撞击后抛飞的物质形成的。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火星撞地球”都只能把地球“撞伤”,想要彻底毁灭地球,恐怕至少要大于火星甚至跟地球体量相仿的天体才行。

“从这个层面上说,地球是不需要保卫的。人类防御小行星是为了保卫地球上的生命,保卫人类自身。”李明涛说,46亿年前地球已经形成,历经无数次撞击依然稳定地运行在太阳系中,未来几十亿年还将一直存在下去。

靠月球挡碎片必然“挡一漏万”

《独行月球》在一开始就抛出了“人类如何应对近地小行星的威胁”这个难题。影片给出的答案是,全球科学家将实施“月盾计划”。

所谓月盾计划,指的是当小行星向地球飞来,人类在月球上部署“月球之锤”重型核弹,摧毁小行星,然后利用月球进行掩护,为地球阻挡小行星爆炸后产生的碎片。然而月盾计划并不成功,虽然人类把小行星π炸得粉碎,但还是有较大的碎片撞击了地球。

“以月球为盾并不靠谱,别被月球表面的千疮百孔欺骗了,那不是为地球‘挡枪’的后果。”李明涛说,当我们望向月亮时,其实可以看得出来月球很小,具体来说,全天空超过4万平方度,月球大概仅为0.3平方度,“靠月球挡碎片,必然挡一漏万。”

“最多也就类似一个成年人拿个羽毛球拍挡在胸口。”魏科介绍,月球与地球的体积比约为1比64,在所有天然卫星中是比例最高的,所以月球吸引(分流)小天体的数量要比其他行星系统中的卫星多。但是依据地月位置和体积之比,月球远不能担负起保护地球的核心作用。

陈征也表示,月球的确有一定概率能帮助地球“挡灾”,但如果是大量、高速的天体,除非直接撞到月球上,否则靠月球引力捕获的数量十分有限。

在李明涛看来,指望任何天体帮助地球捕获太空中的撞击碎片都不现实。在太阳系中,月球的引力很小,撞击碎片速度极快,双方大概率会“擦肩而过”。比如,为了被月球捕获,人类月球探测器在靠近月球时会主动“踩刹车”,否则就会逃逸到外太空。

所以,月盾计划并不现实,避免小行星撞击威胁唯一的办法就是靠人类自己。

防御小行星撞击的第一步是撞击预警。李明涛说,当务之急是完善小行星监测预警系统,扎紧地球防御的“篱笆”,这要求我们建造更强大的地面望远镜,并向太空中发射空间望远镜。

如果真有小行星撞向地球,科学家也发展出了防御小行星撞击的“九种武器”,包括动能撞击、核爆、引力拖车、离子束偏移、激光烧蚀、质量驱动等。

“目前最成熟的手段是动能撞击。”李明涛介绍,2021年11月,美国发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航天器,并计划于今年9月26日前后完成动能撞击小行星的试验,这将是人类首次在太空中开展的行星防御试验。

中国也将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不久前,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透露,争取在2025年或2026年实施一次小行星撞击防御试验,为人类应对小行星等地外天体对地球家园的威胁作出中国贡献。

地球星环更多是一种浪漫的表达

小行星从未彻底撞毁任何天体吗?实际上,小行星之间“飞掠相杀”并不罕见。李明涛称,科学研究表明,在太阳系形成之初的动荡期,大量天体“你来我往”的撞击事件频繁发生,“相互残杀”的主要为小行星和彗星。

退一万步,假如地球真被撞碎,结局将如何?“大部分溅射物将在引力作用下重新聚合,形成一颗新的行星。”李明涛强调,撞击后的这颗行星将不再宜居。至于何时重新萌发出生命、重新演化出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还未可知,所需时间也许长达亿万年之久。

从撞碎后的残渣分布来看,如果分布范围较小,还可能形成类似地月系统的多个天体系统;如果分布范围较大,可能会像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那样飘在太阳系中,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逐渐被临近的行星吸引走。“这些物质并不会消失,而是随着太阳系乃至银河系继续演化。”陈征说。

陈征是最后阶段看片的专家之一,他对影片结尾提出的建议被采纳:陨星碎片被地球引力捕获形成星环,不是类似吸积盘形状,而是更接近土星环。

他对记者解释道,吸积盘和星环虽然在几何形状上都有盘状的结构,但吸积盘是围绕黑洞或中子星之类旋转的弥散物质,由于黑洞、中子星的巨大引力导致物质之间的碰撞摩擦极为剧烈,剧烈到足以引发核聚变因而导致强烈的发光特征。而星环则是围绕行星旋转的物质薄层,它们和行星一样自身并不发光,其光亮主要来自反射太阳(恒星)的光。

那陨星碎片为什么不是被月球捕获?这是因为,月球质量约为地球的1%,引力远远小于地球,陨星的碎片大概率会被地球捕获。而且,地球与月球的距离不过平均38万千米,月球在某种意义上也将成为地球星环的一部分,不太可能形成一个稳定围绕月亮旋转的“月环”。

“其实,电影中的星环更多是一种浪漫的表达,实际上星环的形成时间不会那么短,尺寸也会大很多。”陈征说,太阳系的行星中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有环状结构,其半径从几万千米到上百万千米不等。参照这些行星,地球形成的光环半径至少也得几万到几十万千米。

资讯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旺仔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邮件或页面下方联系我们说明情况,内容由发布者注册发布,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个人、组织不得利用平台发布任何不实信息,一切法律后果都由发布者自行承担。T[telephone]}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精彩图文

新闻排行

相关推荐

精彩图文

新闻排行